「南明:开局童子兵,撑起乾坤重」

第74章 考核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74章 考核(2/3)

训练、考核的标准。

此刻,第一营三支步兵队已经打散,区分不同武器,各自考试。

先来到弓兵训练场。按照《练兵纪要》,定五十步为距离,设靶高五尺,宽一尺半,每三矢中两矢为优。

可资参考的是戚继光所作的《纪效新书》,规定“比射,官尺八十步为式,把高六尺,阔二尺,每三矢中二矢为熟”。

相比于戚继光,岑丹初甚至降低了弓箭的射程和精度要求。此乃无可奈何之事。

戚继光活跃于嘉靖后期至万历早期,明朝国力尚算强盛,可以为戚家军装备大梢弓等良弓。

永安军装备的步弓为漆弓,成本低,使用竹片做弓身,外缠以胶,再用蚕丝绕紧,表面涂漆,弓弦多用棕麻绞成,因而不惧潮湿,但弓力小,射程近,算不上良弓。

良弓成本很高,“干、角、筋、胶、丝、漆”缺一不可。明朝边军常用的开元弓,满清八旗常用的满洲弓,需要用到蚕丝、牛角、牛筋、动物胶、鱼肠等材料,成本甚至高于火绳枪,制作过程却远比火绳枪繁琐,耗时更远过于火绳枪。

特别是弓弦,常用牛筋做材料。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不可能经常性地杀牛取筋。大梢弓虽好,永安军根本就装备不起。

丹初做了总兵,掌管一镇之兵,彻底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凡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能脱离实际思考问题。对于军队来说,最精良的武器不一定是最好的,很多情况下,武器的可靠性、成本、耐用性更为重要。

弓兵的考试成绩不尽人意。第一次考试,全营一百多名弓手,发三矢中三矢者优,仅一人;命中二矢者良,十八人;命中一矢者及格,三十一人;一矢不中者差,超过一半。

魏国松见状,把弓兵们臭骂一顿:“都他娘怎么练的!一矢不中者,每人责打军棍五下。”

俞厚基劝道:“大都是新兵,又是第一次考核,成绩已经出人意料了。”

藤牌兵与弓兵一起训练,于三十步外设置靶子,练习投掷标枪。成绩比弓兵还要差,令人不忍直视。

冷兵器就是这个造性啊!不经过长期的训练,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丹初未置可否,转身去看火铳手训练。

永安军的漆弓威力弱,射程近,与敌对战时明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南明:开局童子兵,撑起乾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