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然后成为摇滚教父」

第129章:理想?没有,都是油车。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129章:理想?没有,都是油车。(1/4)

麦子善的音乐节结束后,粉丝们都回到了原来的生活。

经历了几天的狂欢后。

现实生活相比起来,实在是有点乏味了。

正当他们期待着麦子善的新专辑时,才发现,有一张叫做成吉思汗的摇滚专辑,悄然登上了音乐畅销榜。

去音乐节的都是死忠粉,实打实地愿意付出时间和金钱,去感受现场。

所以,当他们听完了成吉思汗。

感受是一致的。

“emmm,怎么说呢,有点意思,但意思不多。”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当个消遣的音乐听还是很不错的。”

不过,他们的评论没能在网络上引起任何波澜。

死忠粉跟一整个市场比,才几个人啊。

成吉思汗登上了当月的专辑畅销榜第一名,销量达到了近七百万,相比于麦子善,只差了一步。

整个百春集团在背后使劲造势,摆明了要打出来气势。

许多媒体争相报道,评论区相当火热。

于显超最喜欢的场景出现了:观众们拿李疾和麦子善相比。

这正是他想要看的。

而其他文娱公司,全部欲哭无泪。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忙活了那么久,顶多算是喝口汤……

在成吉思汗登顶的那一刻,音乐评论界最出名的杂志,《音乐家》,头版刊登了文章。

《论真正的摇滚特点:传播率,旋律,情绪――《成吉思汗》听后有感》

作者是付光宇。

全篇强调“传播力”的概念,认为摇滚之前是小流派,一是因为扛大旗的歌手没出现,二是因为所有的摇滚歌都缺乏传播力。

传播力的核心是旋律,极为硬朗,可复制的旋律。

观众们来听歌就是图个乐呵的,不是来看你歌词写的多好,多有深意的。

摇滚乐总是想包装出来一点“深意”,恰恰是自己发展的最大障碍。

如果摇滚乐能扔掉对“深意”的执念,才能走向辉煌。

音乐家的评论文章,是极有引导力的。

相当一部分人都赞同,百春集团旗下多名艺人全部转发这篇文章,用各自的粉丝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下班,然后成为摇滚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