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264扫墓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264扫墓(1/3)

第265章 星期天吃过早饭,唐植桐和张桂芳说自己陪王静文外出一趟。

这是小两口昨晚商量好的,老人守旧,生怕张桂芳听说儿子去拜祭岳父心里不舒服,索性不说。

儿子大了,张桂芳也没问题。

唐植桐昨晚倒是建议带上些祭品,但小王同学没同意,说父亲生前不信这一套,带点茶叶就行。

王静文的父亲下葬在那所众所周知的公墓里,距离花市大街单程大概有二十来公里,来回就是四十公里,唐植桐疼媳妇,没让小王同学骑自行车。

唐植桐也不是要自己骑车载着小王同学前去,大热天的骑自行车打个来回,纯属给自己找不自在。

唐植桐是听从王静文的建议,打算坐公交车去。

四九城内最大的一个公交车站点在前门,是多路公交的始发站或终点站。

市局斜对过五十来米就是前门公交车站,唐植桐载着王静文到市局,本着“该省省该花花,骑着自行车去酒吧”的精神,唐植桐凭工作证把自行车放在市局,省一分算一分。

前门车站北侧原本是有一座三孔的门楼,透过门楼能看到高大巍峨的纪念碑。

就在今年年初的时候,为了迎接几个月以后的十周年纪念,门楼及门楼周围的围墙都拆了,东西长街也展开了改建工作。

这座门楼名叫中华门,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道门存在过,历史中这座门很有名,是通往紫禁城的必经之门,曾用名有大明门、大顺门、大清门。

每个不同的名字大概能代表一个不同的朝代。

大明门是永乐年间的叫法,一直持续到公元1644年满清进关,中间穿插着叫了二十五天“大顺门”,闯王进京嘛,结果还没来得及完成匾额制作,就灰溜溜的跑了。

1644年农历十月,那个据传五台山出家的顺治定都四九城,把大明门改为了大清门。

这里面还有段故事,据说刻有“大明门”的是石匾,清朝统治者直接没换,把石匾翻过来刻上了中满双文的“大清门”,挂上继续用。

“大清门”这一叫就是小三百年,直到民国成立后,在1912年将大清门更名为中华门。

那时候物资匮乏,有人就想把大清门的石匾拆下,翻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