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231煎饼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231煎饼(1/4)

第232章 推磨是个枯燥无味的活,不少小脑不够发达的人推上几圈就会晕头转向。

早前的地主家都用牛马推磨,唐植桐家一直不富裕,用不起牛马,所以唐植桐这次亲自上阵,体验了一把牛马的感觉,还成,比几十年后给资本家扛活的福报要轻松不少。

石磨当时买的规格小了一点,所以推的时候要增加负重,比如将盛玉米碎的盆压在上面,这样能将玉米碎推的更细腻一些,摊出来的煎饼口感更好。

“妈,这里面掺米面了?”随着石磨的旋转,小米特有的清香味淡淡散发出来,唐植桐嗅嗅,问道。

“嗯,你不是说米面的好吃吗?这次放了不少。”一个石磨上能拴两根推磨的木棍,唐植桐负责一个,张桂芳负责另一个,并时不时的往磨眼里舀一勺泡发好的原料。

“敢情您还记得呢?”唐植桐有些诧异,距离自己说这话至少已经有十年时间。

早年间粮食还没有两统,为了省钱,唐奶奶都是从集市上购买毛粮,然后自己加工,其中又以玉米、小米为主。

玉米能用来蒸窝头,小米大多是煮粥,偶尔唐奶奶也会做煎饼,玉米碎不够了就会掺上些小米,唐植桐吃着纯玉米的口感发酸且硬,而有小米的更甜更软,所以称赞过两回。

“记着呢。现在轻易不做,做就做你爱吃的。”张桂芳理所当然的说道,粮食统筹后,粮店的价格实惠而且都是加工好的,更省时省力,所以一家人吃毛粮的机会就少了。

“那明天我回来做点菜,咱卷煎饼吃。”一听这面糊里掺了小米,唐植桐的馋虫被勾了起来。

都说齐鲁人吃卷饼卷大葱,这是对贫困年代齐鲁人的刻板印象,穷的时候确实有吃,但卷的不是大葱,而是一种小香葱。

以“人没葱高”而闻名的章丘大葱大概是90年代的产物,然而这种大葱刚上市时并不受普通民众欢迎。

那时生活条件已经改善,普通民众买葱大多是为了炒菜,但炒菜才用多少葱?因为冰箱没有普及,一棵章丘大葱还没等用完就已经干巴了,所以当时的章丘大葱大多销往菜馆、包子铺。

尤其是包子铺,特别喜欢章丘大葱,一棵葱一斤多,比扒小葱省时省力,章丘大葱的葱白还多,各种葱的价格差不多,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