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180南瓜花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180南瓜花(1/3)

第181章180南瓜 星期一,正常上班。

方圆已经将报告递了上去,但尚未批复。

“咱先准备着,这事必须得干成。你先着手准备,我再跑一趟市局。”一大早,方圆喝了口水,看看时间,约摸着那边开完早会,叉开五指,梳理了两下头发,把帽子往头上一扣,出去了。

戴帽子是当下男人的一种流行时尚。像方圆这样的身份,一般戴草绿色的那种制式帽子,一些老年人则热衷戴毡帽或文明帽,农民选择戴草帽防晒的居多。

唐植桐选择不戴,发型也是最普通的平头,好打理。

切莫以为现在发型千篇一律,这是刻板印象。

行政人员或者有上进追求的男青年,发型一般会跟上面靠拢,大背头或者偏分。

女人的发型样更多一些,其中大波浪最为火爆。由于烫发对设备和技术有一定要求,普通理发店是做不了的,得去西单第一理发馆、沪市迁来的华新理发馆、或者鼎新理发馆、万国理发馆等大理发店,这些理发店大多集中在东单、西单、王府井,有个共同的特点:得排队。

唐植桐对发型没要求,街边小店,甚至剃头担子都能理,唯一一个比较贵的个人清洁用品就是刮胡刀。

懂年代的朋友都知道,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会蓄须,有传统文化的原因,也有剃须不便的因素在里面。

普通百姓剃须大多选择剃头担子或街边的小店,理发匠会先用热毛巾给顾客捂一捂,然后用毛刷子打上泡沫,再蹬紧皮肤,用剃须刀一点点刮掉胡茬。

剃头匠用的刮胡刀大多是可以折叠的,刀钝了就在砂布上来回蹭蹭,刮胡刀刮过胡茬会有“沙沙”的声音,听上去非常解压,但唐植桐考虑到卫生情况,更愿意自己动手解决。

唐植桐的刮胡刀架是飞鹰的,上海一个小作坊仿制的美货,但里面的刀片是小王同学给买进口货。

不是唐植桐不想支持国货,只是现在国产刀片质量不行,不仅只能使用三四次,而且锋利度不够,常常是胡子还在,脸却被刮破了。为此,很多人戏谑地称国产的剃须刀为“眼泪牌”。

为刮胡子犯愁的人很多,连周先生也不例外,飞鹰刮胡刀的真正腾飞,离不开周先生的支持。

为了方便国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