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81章 老师们的阅读理解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81章 老师们的阅读理解(1/6)

搞艺术的,有生不逢时一说,比如梵高,比如卡夫卡。

放在六七十年前,林朝阳写《小鞋子》,在文学界和评论家的嘴里不会比冰心先生好到哪里去。

但现在是十年压抑和破坏之后生机勃发的年代,长久以来被压抑的人们疯狂的吸纳着一切外来的资讯和知识,哪怕是再生涩的东西也有人欣赏。

《小鞋子》的内容并不深奥、生涩,相反,它比现今文坛流行的大多数作品都要更加亲近读者。

也正是因为这样亲民的风格和内容,让它在发表一个多月之后迅速赢得了读者群体的喜爱,《燕京文艺》的销量因此大涨,同时这部小说在文学界也饱受好评,最近这些天不少报纸上都出现了关于这部小说的书评。

“这里面有篇文章你看看,作者对你这部《小鞋子》是吃透了的。”

章仲锷在跟林朝阳交流的时候递给了他一份刊物,正是这个月出刊的《文学评论》。《文学评论》创办于1956年,原名《文学研究》,1959年改名《文学评论》。

六十年代停刊后,于78年1月复刊,一直以来都是国内文学界比较重量级的文学评论刊物。

《文学评论》是双月刊,在前几天出刊的今年第三期上的“新作批评”上刊发了一篇名为《lt;小鞋子gt;:朴素背后的深远人文力量》的评论文章,引起了文学界不少人的注意。

“……许多人会因为《小鞋子》积极阳光的一面而忽略其创作的艺术性和叙事深度,笔者认为这部小说无论是从艺术性还是思想性上都值得深入剖析。

小说力求以轻松、明快的叙事节奏,成功地编织了一个贴近生活、充满温情而又略带苦涩的童年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处理情节。

那双丢失的小鞋子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乡土社会的生活百态和人性中的光辉。

从文本层面来看,《小鞋子》的结构严谨而富有层次感。小说开篇即以一個小事件——小狗子弄丢妹妹鞋子作为故事的驱动力,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形成了一种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叙事动力。

这种创作策略有效增强了小说的悬念和观赏性,同时也凸显了主角在逆境中积极应对、努力求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文豪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