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九十七章 热情高涨(2/3)
百姓手里,足足获得了7000万两银子。
7000万两啊,跟崇祯帝募捐的20万两银子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了这么一段历史,朱平安本以为今日捐赠可能也有限,但是没想到老百姓竟然有这么大的捐赠热情。
或许,此时的大明还是一个中年帝国,对社会控制力强,社会总体和平稳定,老百姓对帝国有信心,又面临倭寇的现实威胁,老百姓的捐赠热情才会如此高涨吧。
或许,还有朱平安和浙军的正面影响吧,朱平安在江南的名气称不上如日中天,但也是广为人知,尤其是苏州保卫战后,朱平安的名声爆炸传播。
朱平安率领浙军大败倭寇的故事,广为流传,也给了老百姓捐赠的热情和信心。
如果这个年代有热搜的话,朱平安一定是热搜榜前十的存在。
总之,到了夕阳西下,依然有老百姓大老远的赶过来捐款捐物
初步统计了下,今日多半天时间,就已经收到了足足三万多两银子的捐款,超过千两的捐赠者都有好几个。
至于实物,不好统计,骡马有二百七十八匹,羊、猪等牲口也有三百多头。
至于粮草、布匹等就更不好统计了,朱平安初步看了下,这些实物比银子只多不少。
这还是一天时间,后续朱平安也做了安排,老百姓可以至巡抚衙门捐献,会有专门的官吏接待,同样也会将他们的名字位列在“光荣榜”上。
相比之下,崇祯帝募捐了一个来月,也不过募到了二十万两银子,朱平安多半天募捐的都有他三分之一了。
这还只是民间自发捐赠。
看到这么多捐赠,朱平安在意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责任,老百姓的热情和信任,让朱平安深感责任之重。
本来这场去浙南的出征,只是为了完成张经交给的任务,迷惑徐海伙倭寇,现在朱平安是真的想要为老百姓的信任,在浙南做出一番成绩了。
不能辜负老百姓的信任。
此时已经是夕阳西下了,总不能带着浙军连夜赶路去浙南吧,养精蓄锐一晚,明早出城,兵发浙南。
朱平安远远的向李姝所在的茶楼方向挥了挥手,然后翻身上马,带着数百浙军返回浙军大营。
朱平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