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427章 逐渐成型的航空产业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427章 逐渐成型的航空产业(1/4)

<\/b>欧洲市场的事情毕竟是长远计划,常浩南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把手头的几个项目处理好。

好在对于现今的他来,帮助梁绍修完成空警200的总体设计已经算不得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

虽然空警200正式立项才不到一个月,但对于这架飞机的气动和结构设计其实在之前常浩南第一次提出运8平台加t字线的方案之后就已经开始了。

当时主要由梁绍修带领着182厂的厂属设计室推进。

很多结构和配平问题都已经被解决,真正留下来的,只是一些用传统工具和手段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已。

比如涉及到线和涡桨发动机的计算细节之类。

这些部分都是典型的脏模型,也就是表面形状不规则,有大量弯折导致难以参数化建模的模型。

不过这正好是常浩南和torchmultiphysics都比较擅长的部分。

单就气动设计而言,其使用的t字构型线本就是相对比较简单的类型,给原机气动,尤其是比较难以处理的纵向稳定性带来的破坏远远于圆盘状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于费尔康那样的共形阵线。

唯一的隐患可能在于沿机体轴线较大的线面积,以及因此而加高的垂尾和增加的腹鳍导致整架飞机受到横风影响更大。

事实上,这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会导致t字形线无法被安装在型平台上。

好在运8这个平台虽然以常浩南的视角看来哪哪都很糟糕,但35吨的空重体量绝对够,在特地增大了垂尾动作面的面积之后,这个看上去十分夸张的线最终只是导致空警200在起降过程中对风力的要求减了大概2m\/s。

大概四分之三级风的程度。

相当可以接受了。

在京航大学的超算操作机房里面,王晓模站在常浩南身边,看着面前屏幕上的3d模型,以及一行行闪过的模拟计算结果,有些感慨地道:

“哪怕搁在一年前,我都很难想象,航空系统的同志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拿出一架新飞机来……”

“这个么……一方面平台本身就是现成的,另一方面,也是仰仗您那边提供的线对我们的工作比较友好,所以设计难度不大。”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