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撷萃」

品析与展望(二)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品析与展望(二)(1/3)

写过一遍之后,再看以往的剧情,开始有不同的体会。

如果没有动手写过,那么一直就是观众的视角。

什么是观众的视角呢?简单说就是小孩子的心态,等着被满足。

一旦动手写过,视角就不同了,起码可以站在工作人员,或者是创作者的立场,和他们在不同时空进行交流。

这样的话,收益会比单纯的观众要多。

在小孩成长为大人,要进入社会前,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看上去挺蠢的,可能够回答到心里的,还真是不多。

那就是人为什么要上班?

简单粗暴的回答是,为了钱。

可现在要找到钱的营生很多,那么为什么要从事这一份工作呢?

我的回答是,你在用你的专业和世界交流。

工作也就是你和外界链接的窗口。人家很大一部分就是通过你的工作来了解你的。

这个回答更多还是在交流和参考层面,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提出,却没什么标准答案,因为可以自定义,也是开放性的问题。

当然如果自己去问,自己去想,自己给出答案,那么这段历程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这也就是我以前说过的,问题的出现并不一定完全需要答案,它可以是探索的方向。

这个问题总的来说,就是“我是谁”的范畴,应对的是我与社会的关系。

而这种问题,一般来说很难会看到答案。

我会找到答案,还真是因为与武侠的链接,很多武侠故事间接地启发着思考。

《九阴真经》里黄药师会想到去抢人,用来逼仇人现身,也是说明了他心心念念就在报仇上。

很有意思,如果没有思考过人生问题的,一般看不到故事背后的心声。

而用心思考过的,很多背后的东西,自己都会显现出来。

金庸自己也在小说里提出过去思考“我是谁”,还就是在《射雕英雄传》快结尾的时候。

那么他的小读者在人生历程上,应该也会有所思考。

所以把思考反馈到他的作品中,也算是对这一程,对作品,对作者的致敬吧!

黄药师擒获冯蘅,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流年撷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