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覆清1852」

第一章 罗伯特·包恩号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一章 罗伯特·包恩号(1/4)

“要相信光!”

这是董良常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

当他平庸的一生结束的那一刻,当黑暗完全包裹住了他,他依然想要看到那一道光。

他当过兵,丢了一只胳膊。

做过技工,独臂的一级钳工。

做过实践课老师,教书育人。

终生未娶,最后将自己所有的一切捐献给国家。

但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好人,却早早地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也许是觉得亏欠这个好人,上天给了董良一道光。

董良缓缓睁开眼睛。

光线是从头顶的木板缝隙照进来的。

随之而来,是一股刺鼻的臭味,像是七八十年代没有化粪池的公侧。

剧烈的摇晃。

海浪拍击船体的“啪啪”声。

还有周围木制的舱壁。

这是一艘木制的大船。

“二叔,你醒啦,谢天谢地,你要是再不醒吼,那些洋鬼子吼,就要将你扔进大海。”一个操着闽南口音的男子在董良的耳边大声说道。

似乎是男人的话触动了什么。

董良的脑子中一阵天晕地旋。

身旁的汉子以为董良又要晕倒,赶紧扶着董良的肩膀晃了一晃。

不过,这种眩晕没有持续多久。

董良的脑子中一下子涌出很多信息。

经历过一次死亡的中年大叔,面对这样奇怪的事情,丝毫没有慌乱。

他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就不会为这样离奇的新生感到茫然。

此时的他是泉州府同安县浔江村的一名十九岁青年。

今年是满清咸丰二年,农历二月二十号。

去年,董良的父亲和兄长相继去世。

被家人寄予厚望的书呆子董良不谙世事,导致家中最后的十五亩水田也被地主兼并。

董良只能放弃学业,跟几个同乡随着一个客头(劳工中介)去了厦门。

闽省多山,土地稀少,自古就有出海的习惯。

客头原本说介绍他们去南洋做淘金客,曾经有人出海几年成了大富豪。

但是一到厦门,这些客头立马就变了脸。

董良和同伴被关进了租界的猪仔馆,身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怒海覆清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