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和古人一起读史书」

第 66 章 庄公十六年(2)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 66 章 庄公十六年(2)(2/4)

于郑”。这句话没有什么具体的解读,但大概率与当时的这种血缘家族观念有关。可能是:分家可以,但是总要在老家留一支血脉才能去外国。】

【也许作为叛逆者,共叔段和公孙滑都和郑国的君主发生过矛盾后,他们的后代还能回到郑国担任大夫可能也与这种观念有关。但其实以其他国家为例,这种观念又觉得有点怪,共叔段本来就不是大宗,郑庄公这一脉明明有在顺利传承。】

【或者再换个例子,齐国。我们忽略不太正常的齐襄公,就说齐桓公,他上位以后,不也是执着地要把和自己争位的公子纠咔嚓掉吗?如果按照郑厉公这句话,公子纠难道也在齐国留有后代?倒也不是不可能。

【这大概是一个难以解决的谜了,不过我个人有种想法,这可能和郑国本身立国时间很短有关。郑国的第一代国君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第二代即是郑武公,而郑庄公就是第三代。短短三代时间,郑国公室恐怕人丁并不兴旺。】

【公室一方面是国君的掣肘,一方面却也是他权力的保障。而郑国公室根本没有繁衍开,所以相比于死一两个公子无关紧要的其他国家,郑国对公室成员还是比较在意。权力争斗死了是一码事,要保证自己足够近的血亲数量是另一码事。】

“公室……”同微哼出声,哪怕不听那后世女子所言,他生前所见也已教他若有所感。三桓,三桓……嘁。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bsp;宣姜思考片刻点点头:“公室无人确实不大便利,联姻的人选都不够可靠呢。”说到底,郑伯突的母亲虽然是宋国雍氏女,却并非宋国公室。若是公室,以宋公冯的能力,恐怕不会让他在和祭仲的争斗中落于下风。

不过话虽如此,却也不现实。毕竟宋公冯本也是流亡在外多年才归国,与他血脉相亲的女公子大抵多是前任宋君所生。这前后两位宋君,也称得上是彼此的肉中之刺了,怕是比小白恨纠还深。

啧啧啧,宋公与夷昔年执意将君位交给贤能的弟弟本是一段佳话,可惜宋公和囿于陈见,又将君位还给兄长与夷之子;这本也可以有个好结局,奈何这位新宋公却没有继承父辈的心胸,以至于公子冯被迫流亡。

【接下来又是一次盟会,叫幽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直播和古人一起读史书